西安,2023年9月27日电——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于今日在陕西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落下帷幕,作为中国国内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各省市代表队的竞技风采,更成为巴黎奥运会前中国体育的一次重要练兵,在为期12天的比赛中,运动员们共打破12项全国纪录、超5项亚洲纪录,年轻选手的崛起与老将的坚守交相辉映,为中国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吸引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参赛,在游泳、田径、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中,多项纪录被刷新:
攀岩、滑板等新增奥运项目首次亮相全运会,年轻选手的表现令人瞩目,14岁的广东滑板少女李玉婷在女子街式赛中夺冠,被媒体誉为“下一个谷爱凌”。
与往届不同,本届全运会涌现出多匹“黑马”,山东代表团凭借游泳、射击等项目的爆发,以58枚金牌首次登顶奖牌榜,打破广东、江苏长期垄断的局面,而在集体项目中,新疆男篮历史性闯入决赛,虽不敌辽宁队,但其团队篮球风格赢得广泛赞誉。
“全运会是地方体育实力的试金石,”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发布会上表示,“竞争格局的变化说明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多元化。”
本届赛事首次大规模应用5G、AI等技术,在体操比赛中,AI评分系统辅助裁判减少争议;运动员村配备智能康复设备,帮助选手快速恢复体能。“云观赛”平台吸引超2亿人次线上观赛,创下全运会历史新高。
“科技不仅提升了赛事公平性,更让全民共享体育盛宴。”组委会技术部部长李明介绍道。
为践行“全民全运”理念,陕西新建改建53个场馆,赛后将全部向公众开放,赛事期间,配套举办的群众赛事活动吸引超10万业余选手参与,涵盖广场舞、太极拳等项目,西安市市民王建军在群众组乒乓球赛中夺冠后激动地说:“全运会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利,我们普通人也能站上梦想舞台。”
作为巴黎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全国性综合赛事,全运会暴露出部分项目青黄不接的问题,中国女排二队在决赛中0:3负于天津队,暴露出后备力量不足的隐患,但与此同时,00后选手在跳水、射击等项目上的成熟表现,也让人们对巴黎奥运充满期待。
“我们需要在优势项目上精益求精,在弱势项目上加快改革,”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玲蔚总结道,“全运会是一面镜子,照见进步,也照见差距。”
今晚的闭幕式以“逐梦新时代”为主题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兵马俑、大雁塔等陕西文化符号,并由奥运冠军汪顺与青少年代表共同熄灭圣火,下届全运会将于2025年在广东、香港、澳门三地联合举办,开创“一国两制”框架下的办赛先例。
第十四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的狂欢,更是中国体育深化改革、迈向体育强国的缩影,从纪录突破到人才涌现,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共享,这场盛会为巴黎奥运周期写下了充满希望的序章,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贺信中所言:“全运会的成功,印证了中国体育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潜力。”
(全文共计1280字)
注:本文数据及部分人物言论为模拟创作,实际赛事结果请以官方发布为准。